欢迎访问宝鸡钛谷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
今天是: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第3期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24-02-28 | 浏览:646 ]

2023年,宝鸡科技创新“十大亮点”

2023年,宝鸡科技创新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加速建设秦创原“两链”融合示范区,持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进“两链”深度融合、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三项改革、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一、谋篇科技金融,拓展科技投入渠道

坚持把金融支持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积极组织引导金融机构健全金融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优化金融环境,赋能高质量发展。宝鸡高新区科技孵化金融服务超市揭牌成立,入驻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17家,首推“小微贷”“科技贷”“创新积分贷”金融产品20款。举办“科技与金融相融合”银企茶叙会、科创企业融资项目对接洽会等科技金融对接活动12场/次,达成合作意向160余项。遴选科技金融工作站22个、科技金融特派员47人,科技经纪人39人。2023年,全市银行业机构科技类贷款余额达244.11亿元。

二、引育创新人才,夯实科技创新根基

合力叉车李道亮等7人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宝钛集团冯军宁等3人被认定为省级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瑞科新材料“工业副产氢纯化及高能效氢燃料电池催化剂研制与应用”等19支队伍被认定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西电宝鸡电气“气体绝缘开关设备研发”等57个团队被认定为市级“新双创”队伍,通力汽车赵新刚等128人被认定为市级技术经理人,群力电工马建英等16人被认定为市级青年科技新星。2023年,全市共新增各类高层次人才208名,同比增长12.02%;新增“三支队伍”195支,同比增长71.05%。

三、建设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秦创原·秦川集团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一期)落成启用,工业自动化智能传感器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精密测高测速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平台获批建设,西北有色金属宝鸡创新研究院、陕汽集团专用汽车岐山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成立运行,宝鸡高新区智联众创空间等3个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双创”孵化载体。2023年,全市共新增研发平台31个,其中国家级1个,总数达到299个,其中国家级18个。新增“双创”孵化载体20个,总数达到156个,其中国家级13个。省级科技示范镇、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等平台总数达到17个。

四、培育创新主体,壮大科技创新力量

深入推进科技企业“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五大工程,创新主体数量持续壮大,质量持续提升,梯度培育体系持续完善健全。欧泽生物、盛辉钛业等728户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新正大科技、宝光陶瓷等73户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89户;威尔钛业、斯坦特生物等36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瞪羚(潜在)企业,总数达到110户。2023年,全市共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91户、高新技术企业73户、瞪羚(潜在)企业36户,分别同比增长35.6%、17.6%和46.8%。

五、打造创新园区,聚集科技创新资源

以高新区为重点,特色科技园区为突破,聚力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宝鸡产业承载区。新能源汽车装置及配件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宝鸡秦创原“两链”融合示范区获批建设。宝鸡高新区获评全国“企业创新积分制”优秀单位,被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表彰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入选2023中国高质量发展百强经济园区。凤翔高新区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连续两年受到省政府通报嘉奖,创新能力位列省级高新区第一方阵。蟠龙高新区先后引进先进电子材料生产基地、青网(宝鸡)新经济科创园等亿元以上项目14个,区位和产业配套优势逐步凸现。

六、攻克关键技术,增强产业竞争优势

宝石机械全球首创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获评“2023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宝钛集团自主研制的incone1625镍基合金冷轧带和热轧卷,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中铁宝桥成功研制“Ⅲ代高锰钢组合辙叉”,标志着我国重载高锰钢辙叉最大通过总重进入“6亿吨”时代。2023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市级“两链”融合重大项目50个,55个项目获省科技厅立项。通过政策激励、项目带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32.04亿元,同比增长9.46%,投入强度1.08%。开发新产品1872项,同比增长16.5%,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75.96亿元,发表科技论文412篇,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141项。

七、转化创新成果,承接转移科技项目

市政府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宝文理6个科研团队被授予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12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被授予专利技术长期使用权。宝文理宝光陶瓷“联合实验室”、西安理工华光科技“产学研合作基地”、西凤集团西北农林“研究生实践基地”等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揭牌运行。新增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家,其中省级2家,总数达到16家。2023年,全市共整理推送省内外科技成果2000余项,举办科技成果路演活动5场/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54项,累计685项科技成果实现单列管理,11项正在实施转化。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431项,成交额45.51亿元,同比增长19.2%。

八、提质创新服务,汇聚推动创新合力

出台《打造秦创原“两链”融合示范区实施方案》《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不断构建创新体系、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质量。批准渭滨、眉县等7个县区设立秦创原县域创新促进中心,西部传感器产业园等10个园区被认定为秦创原(宝鸡)“两链”融合促进器。编印宝鸡市科技创新政策你问我答、科技型企业申报认定百问百答等宣传册8000多份。2023年,全市共举办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宣讲、技术经理人业务培训等各类创新服务活动120余场次。

九、狠抓科学普及,传播弘扬科学精神

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创新科普方式,助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科普馆、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等3家单位被认定为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当青铜饭盒遇上古代科技》《古代的太阳能打火机-阳燧》分别获2023年陕西省科普讲解大赛一、二等奖,宝鸡市获优秀组织奖。《穿越时空的对话-诗“化”之美》《传递生命的红色温度》分别获2023年陕西省科学实验展演大赛优秀奖、二等奖。2023年,我市科普工作获全国科技活动周及重大示范活动表彰,全市公众科学素质水平达9.8%。

十、落实创新政策,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制定实施宝鸡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政策,持续鼓励创新实践、优化创新生态、培育创新动能、提升创新能力,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荐秦创原建设典型案例30个,眉县《“四抓四强化”,打造秦创原新引擎》等10个案例入选全省秦创原建设典型案例,入选数量居全省地级市首位。2023年,全市共兑现秦创原建设奖补资金1.46亿元。在宝鸡日报、宝鸡电台、宝鸡电视台、宝鸡新闻网等媒体刊播秦创原稿件394篇(条),刊发《秦创原(宝鸡)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专报》12期。

2024年,着力推进科技创新“1350”行动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两链”融合示范区建设的成势之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委全会及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政企联手、指标牵引、关键着力、系统推进”工作思路,实施科技创新“1350”行动计划(“1”即构建“两链”融合促进体系;“3”即实现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强化科技人才引育、提升科技创新动能;“50”即抓好50个创新链增量提质重点项目,联系50个产业链提质增效重点项目,实施50个以上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争取50个以上省级重点产业创新链项目,转化50个以上科技成果项目),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加速建设“两链”融合示范区。

一、构建两链融合“新体系”

1.筑牢“两链”融合主阵地。支持宝鸡高新区加快建设以秦创原宝鸡创新港为核心的秦创原(宝鸡)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开设宝鸡科技创新展示中心,形成科技攻关、双创孵化、人才聚集、成果展示等为一体的科创高地。支持蟠龙高新区构建以特色食品、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输配电装备、新基建及装配式建筑、传统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的“园中园”特色园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支持凤翔高新区加速构建“2+X”(白酒酿造、绿色能源化工特色产业集群+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现代产业体系,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年内,力争各高新区综合排名较上年有所提升。

2.建设产业创新聚集区。着眼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滩布局、特色产业迭代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培育为导向、以四链融合为核心、以区园耦合为承载,按照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的原则,谋划建设渭滨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机器人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扶风生物医药新兴产业创新聚集区,凤翔白酒、岐山一碗面、金台面皮、宝鸡高新区钛及钛合金等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年内,力争1-2个产业创新聚集区获批建设。

3.实现县域创新促进机构全覆盖。指导千阳、凤县、陇县等县区建设秦创原县域创新促进中心,支持凤翔、麟游、岐山等县区加速推进县域特色科技园区(基地)产业聚集、差异化发展,建设秦创原“孵化器”“促进器”“加速器”。积极融入“秦创原·青禾计划”,扩大秦创原应用场景。开展科技服务机构升级提档行动,支持御典智博、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技术转移中心晋级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鼓励更多机构开展技术转移转化活动,建设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年内,力争实现县域创新促进中心全覆盖,建设“三器”平台10个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6家以上。

二、激活创新发展“新引擎”

4.深化科技金融融合。积极争取宝鸡市科技创投基金增量扩容,谋划设立宝鸡市科技金融担保基金,为初创企业“雪中送炭”。研究制定《宝鸡市促进科技金融融合支持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支持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优化金融产品、开拓金融市场和创新金融服务。不断构筑“科技支行+科技金融工作站+科技金融服务队”科技金融赋能孵化体系,成立一批科技支行,组建一批科技金融工作站,选派一批科技金融服务队,并常态化组织“科技集市”“科技沙龙”等科技金融对接活动,打通科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年内,力争成立科技支行3个以上,组建科技金融工作站10个以上,选派科技金融服务队10支以上,开展科技金融对接活动4场/次以上。

5.强化科技人才引育。加速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汇智行动”,支持骨干企业引导工程技术人员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引导各类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双创”机构从业人员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组建“新双创”队伍;鼓励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应用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核心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增强专业素养,提高投行思维,成长为科技经纪人;不断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宣传表彰力度,引导外国专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科技新星等各类人才向产业链中下游配置,提升产业链全链条创新能力。年内,力争培育“三支”队伍50支以上,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0个以上,推荐市级以上“三八红旗手”“爱岗敬业”模范5人以上。

6.提升科技创新动能。出台《宝鸡市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意见》,持续深化科技企业“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五大工程,年内力争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00户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户以上,培育上市后备企业20户以上。按照开放培育、重点建设、一事一议原则,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升级行动,延伸创新链条,支持电光源检验公司、亿德丰达检测公司等优质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重点实验室;鼓励烽火宏声、虢西磨棱机等企业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引导中医药研究、商用密码应用、数字化提升、消防安全等民生领域技术创新,鼓励铸造、打磨、抛光等基础工艺小发明、小创造及技术革新,牵头或联合组建新型科技创新平台。年内力争新增各类创新平台10个以上。推进“双创”孵化载体提级增效,不断增强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发展水平,年内力争新增“双创”孵化载体10个以上,毕业企业30户以上。

三、聚焦重大项目“求突破”

7.抓好科技创新项目。持续抓好以“一港四院四中心”为代表的50个创新链增量提质重点项目,对接联系宝钛集团技改二期、钛谷稀有金属高端装备制造工业园等50个产业链提质增效重点项目,以更大力度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研究制定《宝鸡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建立2024年度宝鸡市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库,在钛及新材料、新型传感器、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组织实施50个以上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围绕超深井石油装备、超高空航用材料、超精度数控机床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谋划争取50个以上省级重点产业链创新链项目,争取资金1500万元以上。通过项目实施,年内力争开发新产品2000项以上,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150项以上,撬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35亿元以上,投入强度1.25%以上。

8.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放大“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实施“三项改革”拓面扩量提质增效行动,支持宝鸡文理学院、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先投后股”、尽职免责等方面探索实践,鼓励宝鸡市中心医院、宝鸡市中医医院、宝鸡市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高效合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医疗健康领域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促进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技术托管”平台使用,鼓励科研人员创办领办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数量大幅提升。年内,力争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个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0亿元以上,力促高校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许可10项以上,线上线下路演项目10个以上。


来源:宝鸡市科技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