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冶集团生产车间一角。
本报记者 金士星/摄
□本报记者 金士星 湖南株洲报道
自去年10月起的国际锌价大幅下跌给国内锌冶炼企业带来了沉重打击,然而在不利的市况中,顺利运行一年的上海期锌对这些企业挽回损失发挥了积极作用。缺乏上游资源控制权和下游产品定价权的国内锌冶炼企业正在借力锌期货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价格锁定更精准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锌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国内锌冶炼企业却并没有因此受益,冶炼产能的分散、对上游资源缺乏控制权等因素使得国内冶炼企业的处境十分尴尬,它们不得不同时应对上游资源价格以及下游产品价格波动的双重挤压。
2007年10月开始的国际锌价快速下跌使得国内众多锌冶炼企业,特别是缺乏矿山资源的企业业绩遭受沉重打击。具有代表性的锌业股份2007年的亏损额达到2.7亿元;株冶集团虽然同期实现了7948.77万元的净利润,但同比降幅仍达81%。
记者在株冶集团走访时了解到,尽管锌价的下跌给企业利润带来了冲击,但由于利用了上海锌期货来进行套期保值,株冶集团有效遏制了锌价下跌对于公司业绩的吞噬。
株冶集团2007年年报显示,通过套期保值对公司利润的影响金额为+4736541.46元人民币。为株冶集团具体实施套期保值操作的株冶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简称:株冶火炬)业务部的交易员杨景说:“并不能说套期保值为公司赚了钱,只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株冶火炬董事总经理王建军对记者表示,每年株冶所需的锌精矿中20%-30%依赖进口,在沪锌上市前,虽然公司能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锌期货为原料进行保值,但由于汇率波动的风险、国内外市场走势偏离或价差不合理等情况,无法对在国内的锌成品销售进行有效的套期保值。沪锌推出后,公司可以继续利用LME锌期货为精矿采购进行保值;与此同时,在内外盘价差合理的条件下,在国内锌期货市场上建立空头头寸为锌产品销售进行保值,从而获得稳定的冶炼价差收益。而在国内进行的精矿采购和冶炼,更是能完全通过沪锌实现保值。
株冶集团董事长傅少武介绍,株冶集团在2007年的套期保值交易中,直接或间接规避了4200万元人民币的利润损失。这几乎占到了去年公司净利润的一半。在此基础上,傅少武认为,如果上期所能够在规范锌期货市场过度投机,同时引入做市商以维持非主力合约流动性的问题上有进一步的举措,将使得公司的套期保值交易效果更佳。
拓展冶炼企业生存空间
株冶集团是我国锌冶炼企业的典型代表。它们的“上家”是高度垄断和拥有定价优势的锌精矿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大多仍希望以敲定价格进行现货交易,而且在独特的商业环境下,他们更希望逐月议价逐月发货。
“下家”是同样拥有深厚垄断优势的国内钢铁企业。目前大多还并不接受期货价格,而且在锌价向不利于钢厂的方向变动时,钢厂的违约时有发生。王建军表示,尽管类似于株冶集团的国内锌冶炼企业在多年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经历了足够的历练,但目前更像是在上下游的夹缝中生存。
尽管对有色企业而言,整合上游矿产资源和实现横向的冶炼产能整合是成长的必由之路,但这两项目标并非短期能够实现。在此情况下,上海期锌应运而生,帮助锌冶炼企业在不利的处境中拓展生存空间。
株冶集团相关人士介绍,在参与期货市场前,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定价的信息资源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株冶集团不是市场定价的主角。参与期货交易以后,上期所和LME的价格成为买卖双方重要的价格参照标准。定价方式由以前的随行就市或参照上海市场现货价格转变为参考期货价格定价,部分现货交易同时在期市进行套期保值,甚至将期价作为结算价格的核心部分,定价方式非常灵活。
此外,针对进口精矿进行精锌冶炼的生产流程,公司可针对进口原料在国际期市进行买进、在国内进行卖出保值,等到产品生产出来,就可以将国外头寸予以平仓,国内的头寸进行平仓或实物交割,这就相当于产品以比较高的价格销售出去,从而规避了上下游企业在现货议价流程中对冶炼企业利润的挤压。
除了帮助企业拓展生存空间外,傅少武认为,沪锌的上市也帮助了企业自身成长质量的提升。他表示,由于上期所将品质较高的0#锌作为锌期货的标准交割品,促使了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锌冶炼产能向大企业集中。此外,上期所锌期货的价格参考作用也改变了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堵塞了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上的管理漏洞,促进了公司决策层与销售部门的阳光运作。